——在全市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一、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
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批准了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取得了丰硕的政治成果、理论成果、战略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广泛世界影响。概括起来,有“四个新”:
一是开辟了十年伟大变革的新境界。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谱写了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篇章。
二是实现了持续理论创新的新飞跃。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洋溢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精华,凝结着百年大党的科学经验,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我们奋进新时代、夺取新胜利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巨大力量。
三是开启了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宏观展望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重点部署了未来5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旗帜鲜明提出了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动员令。
四是赋予了党的三农工作新的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阐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部署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一系列三农领域新的重大战略任务,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鲜明昭示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时代主题、职责使命、方法路径,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指引。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长期战略任务。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锚定目标、埋头苦干、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在“两个先行”中奋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农村共同富裕,在“争先创优”中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和美乡村,聚力打造具有宁波辨识度的“三农”金名片,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增添“三农”风景。具体来说,要做到五个“永葆”:
一是永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忠诚品格。 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自觉拥护和扞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做到头脑里有核心意识,行动中有核心观念。必须紧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快速响应、坚决执行,不讲条件、不搞变通,把对党忠诚落实在具体实践中,体现在日常言行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二十大胜利闭幕后,总书记第一站外出考察就来到农村,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农村广大父老乡亲的深厚情怀,充分彰显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总体处于全国全省前列,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我们应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自觉以更高标杆谋发展,以更强决心攻难关,以更燃状态争进位,锚定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的目标,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
二是永葆“作示范、勇争先、创一流”的工作干劲。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个专门章节集中部署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把“争先进位创优”的要求落实到“三农”各项重点任务当中,体现到履职尽责为农服务的实际行动当中,聚焦农业强市、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构建农业农村工作新架构,全面展现“田园城市、都市乡村”新风貌,奋力在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先行的新征程中持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三是永葆“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赤子情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是对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更加生动、更加深刻的表述,也为我们如何走好新时代人民群众路线提供了指引。要深刻理解“眼中有光、心中有底、脚下有路”内涵,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紧紧抓住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乡村“四治融合”,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要持续深入开展好“三联三送三服务”和“三为”专题实践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我为基层减负担),聚焦农村“扩中”“提低”,打好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组合拳,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深化“一户一策”干部帮扶制度,切实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
四是永葆“防风险、守底线、保稳定”的安全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对农业农村部门来说,要紧盯渔业安全、农机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等重点领域的重要环节,将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完善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守好农业安全生命线。要深入开展“春雷行动”,强化海上执法监管,加快老旧渔船更新改造和减船转产。要切实抓好“平安农机”“阳光农安”“绿剑执法”等专项行动,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五是永葆“守纪律、讲规矩、知敬畏”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紧抓不放,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员干部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永葆政治本色。要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面增强党员干部队伍的致富带动力、群众号召力、过硬战斗力。要以“五问五破、五比五先”机关作风建设专项行动为契机,建制度、促规范,不断激发党员干部讲政治、讲正气的豪情,点燃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激情,打造“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
二、充分肯定今年以来“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面貌持续改善,“三农”“压舱石”和“基本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4.1亿元,同比增长4.2%;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53.0亿元,同比增长4.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26元,同比增长6.7%,比上半年提高1个百分点;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6385元,同比增15.8%,居全省第三。
回顾过去一年,重点在6个方面有了新突破:
(一)稳产保供体系有了新突破。一是粮食稳产高产体系更加健全。今年我们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以早稻生产为突破口,通过部署发动、政策驱动、效益带动、技术推动,形成了全市上下、党政干群齐心协力抓粮食生产的良好局面,粮食生产实现了开门红、全年红。预计全年粮食生产迈上180万亩、14亿斤的新台阶。尤其是双季稻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早稻面积同比增长26.4%,连昨晚稻面积同比增长19%,增幅均居全省第一,筑牢了粮食安全根基。二是“菜篮子”产品生产能力全面增强。蔬菜方面,谋划启动奉化、宁海两个战略性蔬菜保供基地,建成一批放心菜园;生猪方面,新建规模养殖场加快投产,生猪年产能达到160万头以上;渔业方面,象山石浦试点渔船公司化实体经营,工厂化、规模化水产养殖快速发展。前三季度,全市蔬菜面积114.5万亩、产量200.5万吨,同比分别增1.5%和3.9%;生猪出栏77.6万头,同比增23.8%;水产品总量64.2万吨,同比增6.2%。三是现代种业发展持续领先。今年市政府出台了建设种业强市的扶持政策和资金管理办法,实施了一批重大种业发展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甬优 1540” 水稻列入国家主导粮油品种,6家企业(机构)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占全省的40%,宁海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制种大县。
(二)农业综合实力有了新突破。一是农业“双强”支撑更加有力。6个现代农业人才(团队)入选甬江引才工程,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3项、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1项、省农业科技成果奖7项,6位农技工作者获省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创建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1个、特色产业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4个、农机服务中心16个,实施机械强农项目35个,海曙未来农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和余姚田螺山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入选全省首批20家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更加扎实。谋划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重大项目74个、计划总投资480余亿元;48个省级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预计全年完成投资22亿元。落实高标准农田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59个、面积15万亩,计划投资4亿元。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进度达99%。鄞州区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已完成外业调查和内业检测。江北区和宁海县分别镇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余姚市泗门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三是农业三产融合更加深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全国农产品加工百强企业1家、示范企业17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8家、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2条。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新增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12条,市级未来示范农业园区和都市农业公园7个。全市农家乐休闲农业接待游客4310万人次,营业收入47.3亿元,带动农户1.6万户。
(三)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新突破。全市新增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2个、示范乡镇11个、精品村211个,市级小集镇式中心村20个、梳理式改造村300个、艺术赋能村50个。制定出台《安卓怎么安装365BET_365bet线上平台_365在线体育投注高水平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编制“一环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总体规划,启动建设多彩农园、绿谷樟溪、蓝色海湾、滨海休闲等4条美丽乡村风景线。扎实推进第一、第二批41个省级未来乡村建设,奉化滕头村、鄞州湾底村、余姚横坎头村(片区)、镇海永旺村、慈溪万安庄村等5个村入选省首批未来乡村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
(四)富民强村改革有了新突破。象山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百强县,鄞州、余姚、奉化、江北4个区(县、市)入选省级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试点。象山县激活闲置农房改革、鄞州区“稻花香里”追梦人、余姚市“良田良法”解锁粮食安全密码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制定全市农业“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近期将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奉化、海曙申报全省首批试点。高规格召开“消薄”攻坚推进会,有力有序推进“消薄”攻坚行动。到11月底,全市有1987个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占比92.03%;1849个村的经营性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占比85.64%;预计到年底全面消除总收入50万元以下和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行政村。
(五)数字乡村建设有了新突破。制定了安卓怎么安装365BET_365bet线上平台_365在线体育投注数字乡村建设和“大脑+应用”集成改革的实施方案,重点打造农业产业一张图和种业强市、种粮一件事等9个应用场景,全市新增10家数字农业工厂、50家数字化种养基地,慈溪正大蛋业入选省级未来牧场。“甬牧惠”“数字鱼塘”(宁渔促富)和“村集体资产管理”入选全省农业农村系统第一批重大改革场景。“共享冰爽爽”(共享冷库)、闲置农房盘活利用两个应用被省政府纳入“一地创新、全省共享”名单,“共享冰爽爽”在省数字政府例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扎实推进渔船“精密智控”工程建设,在全省率先完成24米以上渔船视频监控设备安装和6个智慧渔港口门建设,实现数字化管理。奉化区首创现代渔业数字化治理多跨应用场景的做法得到陈金彪副省长批示肯定。
(六)农业安全水平有了新突破。渔业安全领域,聚焦“船”的转型升级、“技”的数字赋能、“人”的培训教育三条主线,全方位夯实渔业安全根基。今年1-11月,全市渔船安全事故发生数和伤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37.5%和50%,未发生人员伤亡涉渔安全生产事故;渔船违法违规行为发生率由去年的8.1%下降至4.7%;老旧渔船占比由32.6%下降至11.2%。在全省率先完成21艘帆张网渔船清零整治,用一年时间完成五年减船转产任务的62.8%。我市“甬发1号”远洋渔船救助台湾48名渔民一事批示得到袁家军书记、黄建发副书记、徐文光常务副省长的批示肯定。奉化区实行渔船“编组生产”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十佳创新实践案例。象山县聚力打造“数字孪生渔港”应用的做法得到刘忻副省长批示。农业安全领域,农用拖拉机责任死亡事故和道路外农机死亡事故保持“零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在较高水平,前三季度抽检合格率达到99.5%。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粮食安全基础还不够稳固。种粮比较收益偏低,年亩均收益约400元(含政府补贴),远低于经济作物收益,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土地长期规模流转难度较大,全市流转期5年以下的承包地占比约47%,经营规模50亩以下的占比约45%,制约了种粮大户的投入积极性。
二是产业融合还不够深入。一二三产业之间粘合性不强,农业产业链条不够长,农产品精深加工占比还不够高,加工增值的潜力挖掘不够。农村专业市场建设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农旅融合在点、线、面统筹发展上还不足,缺少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色精品,缺乏系统化、整体化的宣传策划。
三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不够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海曙区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88万)是宁海(50万)的7.6倍。村与村之间不平衡,前30%行政村经营性收入总额占比80%,后30%行政村经营性收入总额仅占3.6%。
四是农民增收渠道还不够丰富。农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占比59.3%、经营净收入占比21.3%、转移净收入占比15.9%、财产净收入3.5%,农民增收渠道相对较窄。耕地“两非”整治后,部分农民由于“经改粮”,经营性收入进一步受到影响,亟需加快挖掘增收新潜能。
五是城乡融合发展还不够充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依然明显,中心镇、中心村等辐射带动能力偏弱。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整体性和村民参与度还不够,乡村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护”问题突出。
三、奋力打造“农业强市、和美乡村”金名片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三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两个先行”目标和“六大变革、六个之都”主线,聚焦农业农村创新发展五大路径,实施农业强市、和美乡村建设六大行动,全面构建“整体大气、细节精致”新形象,全域打造“田园城市、都市乡村”新风貌,全体共享城乡幸福共富新生活,奋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为我市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贡献更多三农力量。
目标定位是,率先建成农业强市、和美乡村,实现农村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和农民生活“五位一体”现代化。具体体现在六个“强”:
——供给保障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自给保供能力显着增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加完善。2023年,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170.2万亩、产量13.8亿斤以上,蔬菜产量270万吨、生猪产能149万头、水产品产量110万吨;到2027年,全市粮食面积达到180万亩、产量14亿斤,蔬菜产量280万吨,生猪产能150万头,水产品产量120万吨。
——科技装备强。农业设施化、工厂化、机械化发展不断加快,农业劳动生产率保持全省领先。2023年,全市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8%,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9.3万元/人;到2027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农业劳动生产率12万元/人。
——经营体系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2023年,全市新增示范性家庭农场40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农业规模经营率达到72%;到2027年,累计培育示范性家庭农场700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00家,农业规模经营率达到80%。
——产业韧性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体跃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保持全省第一。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同比增长4%以上;到202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农民收入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民收入和低收入农户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城乡收入比保持全国领先。2023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38亿元,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和经济增长速度;到2027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5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万元,低收入农户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城乡收入倍差缩小到1.68以内。
——农村活力强。宜居宜业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全域覆盖,整体智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构建。2023年,全市启动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一环十线”风景线4条,新增善治(示范)村300个以上;到2027年,计划建成11条“一环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善治(示范)村2000个。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一)守住稳粮保供底线,夯实农业“压舱石”。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树立大食物观,不断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自给保供能力。一是守好耕地责任田。严格压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联合自然资源等部门深化“两非”整治,努力构建耕地、永农、高标田、粮功区层层套合的管护建设格局,坚决守住良田粮用底线。开展粮功区补划补建,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和绿色农田建设。全面开展国家土壤“三普”工作。二是护好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巩固完善党政干群齐抓共管机制,打好冬种生产第一仗,确保小麦和早稻面积基本稳定在上年水平(小麦28万亩、早稻30万亩),油菜面积显着提升(达到15万亩以上)。落实种粮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推广新型农作制度和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三是抓好“菜篮子”产品自给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奉化、宁海等地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设,加强生猪生猪产能调控,提高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水平。四是管好农业安全关键点。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开展“商渔共治”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涉渔“三无”船舶。实施海上“百船示范、千船整治”工程,加快老旧渔船更新改造和减船转产,完成涉氨冷藏船清零整治和800艘减船任务。开展“平安农机”“阳光农安”“绿剑执法”等专项行动,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二)把握高质量发展主线,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大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不断提高农业农村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核心指标。一是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加强农业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组织实施产业技术团队项目和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推行“1个产业+1个团队+1批项目+1批基地”新型推广模式,打通农业科技应用最后一公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装备,创建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4个、特色产业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9个。二是打造种业强市。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和保护利用,育成新品种30个以上。巩固提升水稻、蔬菜、水产种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布局建设一批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加快姜山镇“种业小镇”建设,种业产值力争达到40亿元以上。三是建设高能级农业平台。积极扩大农业有效投资,提高谋划和包装项目的能力,有效落实2023年重大投资项目和专项债项目,及早储备中央预算内农业投资项目。迭代农业“两区”建设,加快推进8个未来示范农业园区和都市农业公园建设。四是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上市企业,打响“阿拉宁波”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组织举办农民丰收节等农业节庆活动,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打卡地”。五是健全农业经营体系。实施家庭农场培育提升、农民合作社提升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倍增强能等计划。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推行“连片流转+土地整治+标准农地”模式,农业规模经营率提高到72%。六是推进金融和农业保险创新。扩大农业抵押物范围,创新开展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融资。试点开展“险贷通”业务,推进“甬上云贷”服务创新。逐步推进农业保险完全市场竞争,创新开展青蟹和南美白对虾的品质保险,支持农业品牌建设。
(三)瞄准共同富裕高线,打好强村富民组合拳。深入推进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好农村“扩中”“提低”攻坚战。一是促进农民增收。深化“两进两回”行动,实施农创客培育计划,支持农村能人带动普通农民合作创业。实施百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壮大乡村新时代工匠、电商直播、经营管理等人才。深化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改革,完善承包地抵押贷款办法,新增闲置农房激活利用2000套以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发展集体经济。巩固集体经济“消薄”攻坚成效,加快“消薄”攻坚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强村公司、村庄经营、飞地抱团、片区组团发展等机制,支持村集体承接公共设施养护、环境卫生保洁等公共服务项目,做大集体经济“蛋糕”,力争人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200元,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三是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依托“浙农帮扶”数字化应用,完善低收入农户防返贫监测体系,深化“一户一策”干部帮扶制度,扎实推进“四个一批”帮扶举措,确保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保持10%以上。
(四)紧扣生态宜居标线,建设美丽乡村大花园。集中打造未来乡村、艺术赋能村等特色亮点,全域推进“一环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全面展现具有宁波特色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新风貌。一是推进全域美丽。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新增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1个、特色精品村200个,基本实现省级美丽乡村达标村全覆盖。新启动建设“一环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4条,新增农村垃圾分类典范村30个。二是打造未来乡村。坚持一村一方案,注重“一老一小”场景建设,推动政策、资源、要素集成集约配置,新启动建设省级未来乡村23个。三是培育艺术乡村。深度挖掘村落等潜在资源,探索艺术设计、音乐美术等艺术振兴乡村的形式和路径,推进村庄有机更新,新增艺术赋能村10个。
(五)聚力融合发展轴线,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实施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全域“肥药两制”改革,持续抓好主要农作物配方肥替代平衡肥等重点工作,保持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深入推进绿色技术应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废旧农膜和肥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0%以上。二是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大脑+应用”集成系统建设,迭代升级“乡村大脑2.0版”,新打造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场景10个,新建数字农业工厂10家、数字化种养基地50家,累计“浙农码”赋码用码量1000万次以上。三是推进乡村“四治融合”。持续推进善治(示范)村和清廉村居建设,评价清廉村居400个。探索创新“四治融合”基层治理场景和应用,打造宁波乡村治理品牌。四是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健全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机制,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推进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和教育、医疗、社保服务均衡发展,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六)筑牢政治忠诚防线,锻造担当有为好队伍。一是突出政治引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分类分层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讲,发动党员干部开展岗位建功活动。二是强化学习教育。通过领导干部示范学、党员干部主动学、线上线下同步学、“红色足迹”现场学等方式,引导全局党员干部把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同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农业农村精神结合起来,凝聚起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三是加强干部历练。不折不扣落实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让更多青年干部到基层一线、发展一线、艰苦一线接受锻炼,锻造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铁军队伍。四是守牢廉洁底线。加强制度建设,落实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长效机制,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强廉政教育,运用好“四种形态”,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批评教育、谈话提醒,抓早抓小。五是抓好问题整改。抓好巡察反馈意见、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机关意见建议整改工作,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