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政务公开

        安卓怎么安装365BET_365bet线上平台_365在线体育投注

        政务信息 发展规划
      1. 发展规划
      2. ​安卓怎么安装365BET_365bet线上平台_365在线体育投注粮食生产情况专题报告
      3. 阅读:
      4. 时间:2022-10-17 11:00
      5.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6. 作者:
      7.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2021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为169.2万亩,较上年增加2.3万亩,增幅1.4%;亩产400.6公斤,较上年减少3.3公斤,减幅0.8%;总产67.8万吨,比上年增加0.4万吨,增幅0.5%。

        (一)春粮

        春粮生产表现为“两增一减”。全市春粮面积为35.5万亩,比上年24.8万亩,增幅42.8%;单产276公斤,比上年282公斤,减幅2.1%;总产9.8万吨,比上年7万吨,增幅39.3%。春粮中小麦面积26.0万亩,比上年增9.3万亩,增幅55.5%;单产290.2公斤,比上年减19.0公斤,减幅6.1%;总产7.5万吨,比上年增2.4万吨,增幅46.0%。

        (二)早稻

        早稻生产表现为“三减”。全市早稻面积为18.2万亩,比去年减少2.3万亩,减幅11.1%;单产418.1公斤,比去年减少7.5公斤,减幅1.8%;总产7.6万吨,比去年减少1.1万吨,减幅12.6%。

        (三)晚稻

        晚稻生产表现为“三减”。全市晚稻面积为90.3万亩,比去年减少0.4万亩,减幅0.5%。其中单季晚稻71.7万亩,比去年减0.7万亩;连作晚稻18.6万亩,比去年增0.3万亩。晚稻单产495.5公斤,比去年减少1.4公斤,减幅0.3%。其中单季晚稻单产517公斤,比去年减少7公斤;连作晚稻单产412.6公斤,比去年减少32.4公斤。晚稻总产44.7万吨,比去年减少0.3万吨,减幅0.8%。

        (四)其他旱杂粮

        其他旱杂粮生产表现为“两减一增”。全市其他旱杂粮播种面积为34.8万亩,比上年减少4.3万亩,减幅11.1%;单产227.5公斤,比上年增加10.2公斤,增幅4.7%;总产7.9万吨,比上年减少0.6万吨,减幅6.9%。

        二、主要特点

        (一)粮食生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为了保护农户种粮积极性,2021年我市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年初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粮油生产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保供能力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粮油稳产保供工作,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其中早稻、连作晚稻规模种植补贴由不低于120元/亩,分别提高到不低于150元/亩、170元/亩;早稻价外加价由0.23元/斤提高到0.3元/斤。在市级政策的带动下,各区县(市)也纷纷加大扶持力度,如海曙区、鄞州区、余姚市早稻规模种植补贴提高到180元/亩,江北区、慈溪市早稻规模补贴增加到250元/亩,宁海增加到350元/亩,奉化区对开展麦-稻、早稻-连作晚稻复种的农业经营主体,按复种地块面积给予50元/亩粮食复种补贴。据统计,全市种粮规模户2800多户,规模种粮面积近90万亩。

        (二)不利天气少减产。2021年,对我市的农业生产来说可谓是多灾多难的一年。7月下旬的台风“烟花” 给我市双夏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早稻出现了大面积倒伏失收,连作晚稻秧苗受淹、插种推迟,单季晚稻受淹等问题。10月中旬的风雨天气和11月初的大风天气,又造成单季晚稻大面积倒伏,导致单季晚稻收割困难,收割造成的产量损失和成本增加都较大。尽管天气条件不利,但在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种粮农户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采取各项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尤其是品种的改良和科技的进步,2021年全市的粮食、早稻、晚稻单产分别仅比上年减0.8%、1.8%、0.3%。

        (三)非粮化整治挖潜力。组建耕地专班,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省关于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政策意见,组织开展联合调研,深入研究粮经矛盾问题,研究落实耕地“非粮化”整治推进工作,制定出台粮功区非粮化整治优化工作方案和相关政策意见,探索建立粮功区保护奖惩机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粮功区管护,加大粮功区政策支持力度,确保每年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开展多种模式轮作经营,力争亩均效益达万元以上,鼓励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地整片流转和整村集中流转,推动优质耕地向种粮能手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四)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推进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把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作为推动粮食生产的重点工作,积极配合市粮安办落实粮食生产各项年度任务,协同参与省、市人大粮食安全条例执法检查相关工作,强化协同配合,建立局相关处室指标任务报送联络机制,共同推动考核任务落实。紧盯考核发现问题整改,把握工作进度和质量,加强综合情况分析,强化跟踪检查指导,确保责任制考核取得优异成绩。

        三、主要措施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政策保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听取粮食情况汇报并广泛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动员会、现场推进会、工作例会等形式,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促进粮油生产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保供能力的实施意见,加大规模种粮补贴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提高粮油供给保障能力。继续加强专班推进,层层分解下达粮油生产任务,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强化日常检查督促,粮食播种面积实现近六年新高,总产量实现九年新高。

        (二)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促进粮食平衡增产。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历来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有效法宝,是带动农民平衡增产、持续增收的有效措施。2021年全市共建立市级示范方(基地)58个,其中水稻超高产攻关方5个,水稻和小麦高产高效示范方33个,旱粮示范基地15个,示范方全部应用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据实割测产,全市早稻示范方平均亩产518.4公斤,比全市早稻平均亩产高39.1%;单季晚稻攻关方及示范方平均亩产750.9公斤,比全市单季晚稻平均亩产高45.2%;连作晚稻攻关方及示范方平均亩产569.5公斤,比全市连作晚稻平均亩产高38.0%。在市级高产创建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共创建粮食百亩示范方109个,有14个早稻百亩方产量达到550公斤以上、16个晚稻百亩方产量达到700公斤以上。通过示范带动,叠盘育秧、精确定量栽培、两壮两高、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较高的普及应用,种粮农户的生产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为粮油稳产保供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三)推进粮食生产转型升级,提高种植效益。针对近几年种粮农民增收难的现状,及时调整粮食生产发展思路,由过去一味追求高产向高产与优质并重转变,着力优化水稻品种结构,推广新型种植模式,使我市的水稻向多元、绿色、优质方向转型。一是抓基地示范促发展。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前提下,鼓励规模经营主体种植优质稻米品种,发展新型种植模式,全市共建设优质稻米示范基地15个,示范推广甬优1540、甬优15等米质优、产量稳的品种和稻田养鱼、稻田养虾等稻田综合种养等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其中象山、余姚等地的“稻、鱼、鳖”和稻鳅、稻鳖”共生模式,海曙区“水稻+红螯螯虾”模式,宁海县马铃薯“一年三熟”栽培模式等,均取得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抓品牌宣传促发展。通过开展好稻米推选等活动,鼓励和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创建自己稻米品牌,进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推动稻米生产由“卖稻谷”向“卖稻米”、“卖产品”向“卖品牌、卖文化、卖情怀”转变,强化质量兴粮和品牌争先的意识,通过强质量、树品牌来实现提效益。

        (四)推广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动粮食生产绿色发展。一方面持续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确保减量增效。结合省、市“肥药两制”工作要求,加大力度开展省级绿色防控(农药定额制)示范区建设。全市建立了15个省级绿色防控(农药定额制)示范区。另外,以作物在田期间全程不使用化学农药为目标,还在全市范围内建立10个零化学农药示范点,通过自然生态防控,倡导生态控制理念。针对我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二化螟,继续把性诱剂诱杀越冬代成虫和翻耕灌水杀蛹作为综合防控的两大措施加以推进。据统计,从去年冬季以来,各地积极推进翻耕灌水杀蛹等农业措施,累计面积达17.46万亩;推广性诱剂应用3.7万套;全市共建设了二化螟绿色防控示范区46个,核心示范面积1.5万亩。另一方面,扎实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结合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与模式,不断完善化肥定额制施用的技术体系。持续开展化肥定额制示范方建设,集成示范配方肥、缓控释肥等环境友好型肥料和侧深施肥、水肥一体、一次性施肥等高效施肥技术,试点示范地埋式节水减肥技术。全市全年落实各类田间试验67个,创建各类化肥减量示范区19个,创建化肥减量核心示范区面积近3000亩。

        四、存在问题

        (一)农民种粮效益低,影响种植积极性。一方面,粮食收购价格持续低位。2021年早稻、晚稻最低收购价比2015年分别低0.14元/斤和0.25元/斤。按照早稻、连作晚稻各900斤/亩、单季晚稻1300斤/亩计算,每亩收益减少300元以上。另一方面,农资价格持续攀升。2021年化肥价格上涨20%以上,农药价格也普遍上涨,按照早稻、晚稻两季每亩化肥农药投入500元计算,每亩成本增加100元以上。同时,农业雇工难、雇工贵问题仍然突出,土地流转费用也居高不下,进一步挤压了种粮效益。据了解,目前种粮大户的收益基本靠政府补贴,按照最新的补贴标准(早稻150元/亩、连作晚稻170元/亩),每亩单季收益在200-300元之间。

        (二)二化螟和白叶枯等病虫害发生较重,影响粮食生产。近几年我市水稻生产病虫害中,二化螟和白叶枯问题较为突出。随着二化螟抗药性的增强,氯虫苯甲酰胺类药剂防治效果逐渐下降,而且仍未找到理想的防治药剂,今年我市单季稻大面积倒伏,原因之一就是水稻生育后期二化螟危害后水稻茎秆强度下降导致的;由于气候、秸秆带菌还田等原因,白叶枯病近几年发病面积逐渐增加,尤其是水稻抽穗期及抽穗后发病,会造成功能叶受损,往往损失惨重。

        (三)粮功区“非粮化”整治阻力大。“非粮化”成因复杂,历史客观因素占比较大,实质问题归结于种粮比较效益低。我市属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调整早,粮经矛盾比较突出,农户对“非粮化”整治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尤其经济发达区县,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历史长,全市工作推进不平衡。并且“非粮化”整治事关农户增收,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涉及改造资金、农户改种补贴、改造改种技术支持和相关执法跟进等因素,工作难度大,推进缓慢。

        五、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保护农户种粮积极性。近两年粮食生产成本全面上涨,本就不高的种粮效益进一步被压缩,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土地整片流转,出台一定的激励政策,引导优质粮田整村、整片流转发展粮食生产,提高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对完成市级粮食考核任务优秀的县市区给予适当奖励,充分调动各地的种粮积极性。

        (二)进一步加强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广应用,提高种粮效益。一是继续大力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水稻机插侧深施肥、小麦免耕直播、机械开沟、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等节水、节肥、节药技术,简化生产过程与环节,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因地制宜加大稻田养鱼、稻田养虾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应用力度,在稳定水稻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单位面积产出,发展水稻产加销一体化产业,提高种粮效益。

        (三)进一步加强病虫害防控,促进粮食绿色增产。一是继续抓好二化螟防控,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加大性诱剂、灌水杀蛹等技术推广应用力度,降低二化螟残留基数。同时积极开展防控药剂筛选和现有药剂的抗性监测。二是继续抓好白叶枯病防治,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指导农户落实前期预防和发病后的补救措施,做到“双管齐下”,降低白叶枯病危害。

        (四)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提升耕地质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立足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建设,进一步健全落实长效保护机制。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快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统筹实施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开展绿色农田建设试点,引导扩种绿肥、增施有机肥,提升耕地地力。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坚决遏制增量、妥善处置存量、严格治理抛荒,积极稳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优化,加快促进耕地复耕复种。